校园体育场馆“开门难”,难在哪道门?

时间:2025-07-09 来源:湘伴 责编:陈玮 编辑:龚若丹

分享到

“市州学校有足球场,应对外开放”“可以开放学校跑道不?现在只能在小区和猫猫狗狗抢路”“我家周边四个学校,小孩连个踢球的场地都没有”……

眼下正值暑期,记者连日走访发现,省内不同性质的体育设施呈现两种光景:正规的商业体育场馆收费不低却人满为患,部分校园体育场馆实行免费开放,但仍有不少校园体育设施处于“放假”状态。

推开学校体育设施大门为何仍显困难?如何做好校园体育设施开放的必答题?

现实之需:运动去哪儿?

近年来,长沙市不少中小学校在寒暑假期间制定了相关的对外开放措施。

今年暑期,长沙市341所学校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涵盖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游泳馆等设施,就释放出了很好的信号。

“假期孩子有了去处,还能培养一门体育爱好,作为家长我放心也安心。”家住天心区的胡女士对记者说。

但也有个别地方“好心办坏事”——田径场等户外设施,设置的开放时间集中在烈日当空的午后,被网友讥讽“玩不起别玩”。

早在2009年,国务院制定发布《全民健身条例》,就要求“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此后,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17年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明确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场馆;要根据体育场馆面积、适用范围和开放服务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开放对象范围和容量……等等。

其实,仔细研读相关政策文件可以发现,国家鼓励公立学校开放体育设施,是有条件的,并非“一刀切”的。也就是说,既不能“闭门谢客”,也不能“硬开大门”。

就目前来看,虽然湖南全省在积极探索打开公立学校体育设施大门的机制,但各地各学校在对外开放上仍保持着小心谨慎的观望态度——有的限制进校时间,有的限制活动区域,还有的在预约人群和流程方面有具体规定。

比如,14个市州的本科高校大多处于“半开放”状态。一方面,几乎不会阻拦附近居民进校散步。邵阳学院李子园校区的居民就表示,“每晚都去散步,没人阻拦”。

湖南大学荫马塘体育场

另一方面,如果要进入篮球场、游泳场等室内场馆或足球场、网球场等运维成本较高的场地,则可能需要在规定时间内,通过预约缴费的形式进入。

即便是长沙岳麓山下“没有围墙的大科城”,其校内运动场馆也有“门禁”。为了维护在校师生的权益,个别学校的游泳馆明确规定“只向师生及家属开放,凭本人校园卡进入”。

由此观之,公立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虽然备受期待和欢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取得的效果也并不如想象中美好。

开放之困:多重难题制约

这段时间,记者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和电话采访等方式,对省内10余所公立学校进行调研发现,体育设施“开门难”有三种原因:

安全责任不清,学校顾虑重重。

安全问题是学校对体育设施开放持谨慎态度的首要因素。记者走访长沙市望城区银杉路附近的两所中小学发现,无论是课余期间还是放假期间,校园均不对外开放。保安人员的口径也相当一致:一旦对外开放体育设施,人员流动增加,安全风险也会随之上升。

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涉及校外人员的人身安全,如运动过程中受伤、突发疾病等,还包括在校师生的安全以及学校设施设备的财产安全。发生意外后,学校很容易陷入责任纠纷之中。

6月16日,道县第一中学,学生在田径场上运动

杭州是全国较早探索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城市。当地积极协调第三方保险公司推出了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公众责任保险,由此解决了责任边界不够清晰的问题,既为学校免除了后顾之忧,也给市民增添了安全保障。

经费保障不足,设施维护堪忧。

众所周知,从场地的日常清洁、设备的定期检修,到器材的更新换代,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然而,不少学校每年的经费预算主要用于教学活动和常规设施维护,难以额外承担因对外开放带来的费用。这就导致一些学校即使有心开放,也因经费问题而有心无力。

反观北京、上海、江苏等“开放步子迈得较大”的区域,大多有相关的经费和制度保障。

比如,2016年,江苏南通就明确,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全面做好改造、添置、维护、运行以及购买意外伤害公众责任保险等经费保障工作。

同年,北京审议了《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计划通过立法规定由政府健全相关组织管理、安全保障和经费补贴制度,以免除学校的相关责任。

专业化管理程度低,运营举步维艰。

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需要专业的管理团队来保障开放工作的有序进行。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管理模式也相对粗放。

湖南师范大学江湾体育馆

有邻居就曾向记者吐槽,在网上预约了家门口某学校的羽毛球场馆,进去扫码时机器识别不通过,最后被工作人员“劝”了出去。

除了人员登记、场地预约、开放时间等问题,在体育设施的科学管理、现场秩序的有效维护等方面,不少学校也存在着不规范、不到位的情况。

开放校园体育设施,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敞开大门”,学校存在顾虑也能够理解。不过,这些现实困境,恰恰是破解“怎么开”难题的关键。

破局之策:多一些“因地制宜”

“运动的快乐,不该被场地困住。”开放公立学校体育设施,不应是“要不要”的判断题,而应是“怎么开”的必答题。

那么,潜力巨大的公立学校体育设施,如何才能高效利用起来,真正实现便民利民呢?

《“苏超”已燃,“湘超”如何沸腾?》文后,一则江苏网友的留言颇具启发意义:“苏州大部分学校的操场,周末是对市民开放的(与教学区做了隔离改造)”。

网友评论截图

记者梳理发现,除了苏州,南京、盐城、常州、无锡等大部分江苏省的城市,都在积极推动公立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

苏州、盐城等地学校采取的办法是,学校与操场之间建造一道隔离墙,安装一道内门,操场围墙再加开一道对外的外门。学校使用操场时,内门打开,外门关闭;操场对外开放时,内门关闭,外门打开。

既不影响在校师生的正常使用,又满足了周边居民的锻炼需求,江苏的有益实践充分说明:只要制度设计足够精细,安全与开放、教学与服务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常德石门的洞国体育馆,也创新采用了“县校共用”的模式,两道门一道面向学校,一道面向街道。白天是石门一中的体育馆,晚上和节假日是东城区全民健身中心。

常德石门洞国体育馆

把场馆用起来、让场地多起来,才能方便大家身体动起来。

不可否认,不同学校的规模、位置、设施条件千差万别,在对外开放上也不能“一刀切”,但是不是可以少一些“担忧顾虑”,多一些“因地制宜”?

上海去年印发的《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开放运营管理办法》,就创新打破了公共体育资源的使用壁垒。比如,使用安全责任人制度,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常规安全检查;必须按“黄金4分钟”原则配备AED;每周累计开放时间不得少于五十六小时,全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天数不少于三百三十天……等等。

这种以制度明确责任、以标准提升服务的举措,不仅是城市对全民健身需求的精准回应,更为公共体育场馆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广州市花都区各中小学校,积极引入经营主体、青年俱乐部等社会力量,对学校体育场馆进行规范化、社会化的运营管理。

这不仅盘活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减轻了财政负担,还促进了体育设施的升级换代,为师生及公众提供了更高质量的运动体验。

6月17日,国务院同意湖南省承办2029年第十六届全国运动会。对于三度申办的湖南而言,这场“家门口的体育盛会”终于照进现实。

乘着这股东风,加快公立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步伐,让那些曾经只能隔着栅栏眼馋的跑步道、篮球架,真正变成市民的“健身后花园”。当拥有了“运动自由”的市民成为运动的参与者、受益者,他们自然会成为体育事业的关注者、支持者,为湖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注入更多民间力量。

责编:陈玮 编辑:龚若丹

来源:湘伴

湖南教育新闻
《湖南教育新闻》栏目简介

《湖南教育新闻》栏目简介

查看详情
国防教育频道
国防教育频道简介

国防教育频道简介

查看详情
湖南招考
直播预告!“湘就业”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

直播预告!“湘就业”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

查看详情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简介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简介

查看详情
奋斗青春号
奋斗青春号

奋斗青春号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